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王家坝科学治水精神论析

来源:科学与社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5 01:5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王家坝闸,位于安徽省阜南县濛洼蓄洪区境内,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和淮河防汛的“晴雨表”。在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蓄洪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王家坝进行考察,提出了同自然

王家坝闸,位于安徽省阜南县濛洼蓄洪区境内,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和淮河防汛的“晴雨表”。在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蓄洪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王家坝进行考察,提出了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对规律和科学的重视,这也是对王家坝精神中“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的最新诠释和深刻注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家坝人注重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技术治理洪水,开启了科学治水的新局面。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运用科技、人与水联动;顺应规律、人与水和谐共生都是其经验总结和突出表现。

一、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

治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大禹治水的事迹之所以流传至今,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大禹尊重了洪水的运行规律,并进行了科学调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王家坝人民在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贯彻正确的治淮方针,不断总结、升华、运用洪水运行规律,找到了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的科学举措。

(一)贯彻正确治淮方针

治理淮河,必须有正确的方针,否则,就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而迷失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智慧的治淮人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治淮方针,并得到了贯彻执行,这在王家坝科学治水精神上也得到了诠释。

首先,贯彻了正确的“蓄泄兼筹”方针。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 的治淮方针。几十年的治淮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1991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这份决定再次肯定了蓄泄兼筹的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了“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淮原则。这是针对淮河当时泄洪不畅、排涝不足和人与水争地矛盾尖锐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也是对20世纪50年代的蓄泄兼筹方针的进一步发展,它符合了淮河当时的状况,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是正确之举。王家坝闸就是顺应泄洪而建设的工程,它尊重了规律性,体现了科学性。

其次,贯彻了除害与兴利并举的方针。洪水是淮河治理的心腹之患,所以,人们更多的是强调除洪水之害。但当旱季来临时,人们又强调兴修水利。在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对全面的、辩证的和发展的观点不够重视,再加上资金限制,产生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随水转”的现象。但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之后,淮委采用了除害与兴利并举的方针,既强调排除洪水之害,又强调兴修水利。这在濛洼蓄洪工程的建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濛洼蓄洪工程的建设既强调进水闸、退水闸等除害工程的建设,也强调排灌站等兴利工程的建设,这是贯彻除害与兴利并举方针的生动表现。

再次,贯彻了服务大局的方针。几十年的治淮经验表明,“小局要服从大局,大局要照顾小局,最终要服从大局”[2],这是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正确把握和正确运用。治理淮河,势必要牺牲某些局部利益。如果单纯强调局部,或者存在局部保护主义的念头,不仅不能保全局部,而且也会失去全部或整体,这是对整体利益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几十年来,为了淮河流域上下游的安全,濛洼蓄洪区内的人民进行了无私奉献,每当洪水来临时,濛洼蓄洪区内一片汪洋,这是服务大局、顾全大局的表现。

当然,王家坝人民在治理洪水时,并不只是贯彻这些方针,还包括了流域与区域关系的处理、点线面关系的处理等。这些方针的贯彻与实施都体现了科学治水精神。

(二)开辟引水空间

王家坝处在淮河上游与中游的交汇处,是淮河流域易发水患之地。对水患的治理,可“泄”,可“蓄”,也可“蓄泄兼筹”。濛洼蓄洪工程就是为了蓄水而设立,进而保障淮河全流域安全。这是对淮河两岸儿女千百年来治淮智慧的凝练与总结,也是对河水运行规律的尊重与科学把握。

首先,修建圈堤和进退水闸。濛河洼地,形状为一狭长地带,洪水易进而难出,犹如一个天然的储存口袋。1951年,治准委员会作出决定,构成圈堤,与进、退水闸组成蓄洪区。按当时的设计,王家坝保证水位达28.66米时,由中央防汛总指挥部调度,开闸蓄洪。1951年冬至1953年,阜南、阜阳、颍上、临泉4县民工陆续施工完成了圈堤建设,1952年10月建成了郜台退水闸,1953年6月建成了王家坝进水闸。因郜台退水闸泄洪量小,后又建成了曹台退水闸。圈堤和进退水闸建成后,党和政府也多次进行维护,甚至在2003年11月还对王家坝闸进行拆除重建。

文章来源:《科学与社会》 网址: http://www.kxysh.cn/qikandaodu/2021/0415/394.html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下一篇:电网备自投自适应建模方法研究

科学与社会投稿 | 科学与社会编辑部| 科学与社会版面费 | 科学与社会论文发表 | 科学与社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科学与社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