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与社会》期刊栏目[04/09]
- · 《科学与社会》数据库收[04/09]
- · 《科学与社会》投稿方式[04/09]
- · 科学与社会版面费是多少[04/09]
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引言 自古以来,科学从来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自然也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要小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与联系,
引言
自古以来,科学从来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自然也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要小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初步掌握对科学的探究能力,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全面的发展。为此,小学科学的教学可以将生活化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本文便是基于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1.降低难度,提升兴趣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的确如此,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在传统的小学教学课堂之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把控者,这一把控给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时候,教师往往就是怕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出现危险或者耽误了教学进度,这些实验都是由教师一个人承担。但是我们知道实验的过程是对学生观察以及探究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学生可以据此得出一定的结论,相比直接获得的经验,这样的方式会让他们的记忆更为深刻[1]。
例如:在教学《身边的动物》这一内容时小学科学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时,可以着重于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与探究。特别是对于小动物,大家应该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养了哪些小动物,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对小动物的特征进行表演,或者将小动物的样子画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来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生活化气息浓厚,而且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2]。
2.引入生活化元素,丰富教学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同时,知识也是如此,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本就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对话的一个过程。为此,教师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学会与学生做朋友,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与老师的距离非常遥远,那样学生就会因为害怕老师,而不敢与老师交流,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透露出来,这对于他们学习与探究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学生只有真正的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民主与公正,他们才敢大胆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上的《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这一讲。我相信,现如今自行车是大家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小学生也对此很熟悉很了解。为此,教师在讲这一部分时,可以将提前准好的自行车带进教室,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对自行车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从而更好地找到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同时,也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了。这样将生活化的元素引入到课堂之中,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形式,更给学生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课堂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
3.增加课堂的动手实践活动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大多来源于亲身实践,他们之所以来到学校进行正规化、系统化的学习,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于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还只是被动接受的层面。所以只有让他们真正的对知识进行实践过程,真正的探究过一些事情的本源,他们才会真正的了解知识的来源,才能够将知识进行学以致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也有助于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去探究一下为什么注射器的针头要设计的那么细。在探究实践开始之前,作为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粗细程度不同的木棒,来模拟不同粗细程度的注射器针头。与此同时,再准备一些小海绵来模拟我们的肌肉。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粗细程度的木棒的不断地探究过程,明白注射器针头之所以那么细的奥秘。显然,越细的针头会越省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今后的生活他们便可以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出一群既有知识又会实践的栋梁,这无疑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的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寻找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也要将新课改革的理念作为自己今后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为目的,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小学科学课堂之中,降低自己的身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堂的氛围,才能够拥有举手的欲望,才能将自己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之中,才能促进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
文章来源:《科学与社会》 网址: http://www.kxysh.cn/qikandaodu/2021/0610/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