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与社会》期刊栏目[04/09]
- · 《科学与社会》数据库收[04/09]
- · 《科学与社会》投稿方式[04/09]
- · 科学与社会版面费是多少[04/09]
安徽一小区“银发一族”相约捐献遗体 “科学归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新网合肥7月7日电(楚薇薇)文明祭祀、生态安葬、捐尸……近年来,中国人的丧葬观念日新月异,人们对“以下事项”的看法更加科学和开放。 “我从1990年开始从事身体(器官)捐赠
中新网合肥7月7日电(楚薇薇)文明祭祀、生态安葬、捐尸……近年来,中国人的丧葬观念日新月异,人们对“以下事项”的看法更加科学和开放。
“我从1990年开始从事身体(器官)捐赠工作,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安徽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副主任傅杰介绍,安徽省身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从过去的几人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目前,安徽省注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近万名。
付杰表示,社会对遗体(器官)捐赠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上地求保障”的传统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关于遗体(器官)捐赠,老年人也从最初的‘忌讳’变成了现在的‘自豪’。”
安徽省合肥市邮电新小区,一群银发老人“相约”捐献遗体。进入马艺兴外婆家的书房,书柜里堆满了各种报纸和书籍。书柜里面是一个用薄膜包裹的精致木箱。外面用红绳扎得严严实实,里面摆放整齐。她和她的爱人吴朗自愿捐献身体(器官)的申请登记表和荣誉证书。
今年90岁的马宜兴和丈夫吴朗是社区遗体捐赠的带头人。 “1990年代后期,我丈夫生病住院时,得知捐献遗体对医疗事业有很大帮助,我们立即与医院达成口头承诺。”马艺兴说,2001年,吴朗先生去世后,承诺就兑现了。成为社区第一个捐献遗体的老人。
在马艺兴夫妇的带领下,社区其他老年人开始了解遗体(器官)捐赠,并逐渐加入。据了解,近二十年来,共有该社区已有33名老年人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申请登记手续。其中,年龄最大的93岁,其中4人在死后完成了遗体(器官)捐献。
近日,76岁的陈国伟成为社区第33位遗体(器官)捐赠志愿者。 “几年前我的配偶签的时候,我和我的家人都不支持。我觉得一生的努力是最好的归宿。现在我认为为医疗事业做出贡献更有意义。”陈国伟近年来表示。身边不少老人选择捐献遗体,想法也发生了变化。
新村邮电社区的33名老人只是遗体(器官)捐赠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是推动尸体(器官)捐赠的重要原因。”傅杰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尸体和人体器官的捐赠。器官)捐赠的法律法规有了长足的进步。 ”(完)
文章来源:《科学与社会》 网址: http://www.kxysh.cn/zonghexinwen/2021/070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