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与社会》期刊栏目[04/09]
- · 《科学与社会》数据库收[04/09]
- · 《科学与社会》投稿方式[04/09]
- · 科学与社会版面费是多少[04/09]
体医融合的成都实践(二)|科学运动,让“暴走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联合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精选148位首测对象,通过连续半年时间的持续培训和监测,形成了《2020年成都市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工作项目评估报
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联合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精选148位首测对象,通过连续半年时间的持续培训和监测,形成了《2020年成都市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工作项目评估报告》。截至今年5月,共有148名普通市民参与进来,在为期半年的项目周期内坚持受测,为最终的评估报告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运动成都对此次报告进行持续报道。
在这些参与者中,有不少是具备长期运动习惯的中老年群体,同样也有部分缺乏固定运动习惯的市民参与。不同变量对于“体医融合”项目的探索,带来了不同数据采样的分析;通过半年时间的体质监测和开展固定体育活动,这些中老年人“以体为媒”,打开了更加广泛的生活圈层。受测者如何挑选?如何进行测试?数据如何收集?这些都是外界关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坚持锻炼,如何改善身体和心理素质?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受测者,从他们的故事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从日行百里到科学健步走
“暴走老汉”放慢脚步
从2008年左右开始,丁一华与老伙计们在成都创建了“暴走俱乐部”。在与红星新闻记者的聊天中,现年66岁的丁一华表示:“其实当时我们创建这样的一个俱乐部,更多地就是想让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工作之余有一个大家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家都是徒步的爱好者,我们都非常享受暴走创建的一个压力释放场。”
最多的时候,俱乐部的注册人数超过了2000人,其中绝大多数的成员年龄都超过了60岁。而在前几年,丁一华他们的“暴走俱乐部”加入了成都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更名为“徒步俱乐部”。谈及这个变化,丁一华表示:“最开始我们的暴走确实也有不科学的地方,单次的徒步里程基本上都在30-40公里,现在想想,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确实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现在我们在老体协的指导下,也经常到龙泉驿、黄龙溪等一些近郊的地方去徒步,但是单次的里程控制在10公里左右,大家更多地就是到郊外去放松心情,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杨运才同样是徒步俱乐部的一员,他表示自己在加入这个俱乐部之前其实算是人生的一段低潮期。“因为之前我也是在国企工作,单位改制之后一下子闲了下来,整个人就感觉处于一个人生低谷,与这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徒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我们原来不时地会去夜走三环,从晚上7点开始直到早上6点,用徒步的方式来走完这51.6公里的路程。现在知道了要科学锻炼,所以也就不会再去挑战这样的难度了。”
去年疫情期间,丁一华所在的徒步俱乐部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活动,所以每次活动的组织任务落在了俱乐部下属的各个中队头上。据丁一华回忆说,去年基本上每次活动的参与人数都在40人左右,大家希望保持这样的运动习惯,让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持续地锻炼,让这些退休职工的心情能够更加愉悦。
从去年的10月开始,老体协徒步俱乐部就收到了参加此次“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工作”的邀请,每周三次集中进行身体各项指标的测试以及徒步活动,让丁一华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棒。“这样的活动虽然看上去非常繁琐,每次集中的时候我们要在徒步过程中间穿插两到三次身体指标测试,但是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我们知道了科学健身的重要性,毕竟年龄大了之后需要在保持运动习惯之余,更加把握‘适度'的原则;另一方面则是这样的活动体现了社会对中老年群体的关心,在老龄化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当下,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我们也觉得非常温暖和贴心。”
据此次《2020年成都市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工作项目评估报告》,在6个月的健步走干预后,从整体上看,丁一华、杨运才和其他徒步俱乐部的成员身体素质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体重、BMI指数、反应时、HAMA压力指数等指数均有显著下降,而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Berg防跌倒指数均有显著提升。
谈及未来自己所在的这个俱乐部如何发展时,丁一华毫不犹豫地说,其实自己就是想要让更多人加入进来,一起在运动中找到自己退休之后的更多可能。“我们的招新更多还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朋友之间的口口相传,但是近年来由于有更多随子女定居成都的‘新成都人'加入,大家在我们的俱乐部里交到了更多的伙伴,这一点也让我挺自豪的!”
文章来源:《科学与社会》 网址: http://www.kxysh.cn/zonghexinwen/2021/0710/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