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与社会》期刊栏目[04/09]
- · 《科学与社会》数据库收[04/09]
- · 《科学与社会》投稿方式[04/09]
- · 科学与社会版面费是多少[04/09]
科学爱护“小耳朵” 专家建议保护孩子听力要从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新华网北京7月19日电(孙辉)耳朵健康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呵护“小耳朵”?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耳聋防治技术指导组组长韩德民,首都医科大学附
新华网北京7月19日电(孙辉)耳朵健康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呵护“小耳朵”?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耳聋防治技术指导组组长韩德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杰来新华社访问。专家表示,三岁前是儿童听觉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听力障碍治疗的重要时期。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可以使听力障碍儿童尽可能恢复听力。
我国儿童听力预防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鉴于我国儿童听力健康现状韩德民表示,目前我国儿童听力预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自从第一颗人工耳蜗成功后,该技术日趋成熟,逐渐在临床上流行起来。它改变了许多聋哑儿童的生活,他们长大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童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儿童耳聋主要表现为功能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
“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耳聋的关键。”韩德民指出,对于新生儿,出生时足跟血中新生儿耳聋的基因筛查将揭示遗传学。性耳聋基因的携带者也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筛查方法。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先观察轻度或中度听力障碍的人;如果是重度神经性耳聋,从8个月开始,就要考虑人工耳蜗植入,尽快植入,尽早听力干预对孩子的康复有很大帮助。
韩德民表示,目前在我国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把门向前移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接收不便,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都错过了。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因此,儿童耳聋预防工作的重点必须集中在基层和农村。如果我们加强这方面的努力,我国儿童耳聋的整体预防工作将会得到改善。
三岁前是听觉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听力障碍治疗的重要时期
耳聋的预防应从孩子,那么孩子的听觉语言发展有什么特点呢?张杰说,孩子从胚胎阶段就逐渐形成听觉通路。出生后,三岁前是听觉和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听力障碍治疗的重要时期,是家长要注意的时间点。
为了让宝宝健康成长,父母现在越来越重视胎教。张杰表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放松舒缓的音乐其实对胎教有好处,但一些剧烈、高亢的声音可能会给胎儿带来一些噪音问题。所以在选择胎教时,应该有所区别。
“要注意胎教是讲究的,在进行音乐胎教的时候,不要听你的肚皮。它会放大胎儿听到的声音很多,并且在胎儿的形成过程中听力,可能会造成听力损伤,甚至更严重。”韩德民强调,了解准妈妈的听力状况也很重要。如果妈妈的听力条件不好,声音本身就会放大,对胎儿的影响更大,所以要提高警惕。 .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家长如何尽早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韩德民说,婴幼儿在无法形容时会有生理反射。例如,每个人听到声音都会回头看。如果孩子完全没有反应,可能是孩子注意力有问题,这也不排除。如果孩子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大脑功能发育受损,那么就会出现听力障碍。临床上,“会描述”不会作为临床儿童耳聋的筛查指标,而是在交互过程中,根据孩子的条件反射,判断是否存在听力问题。
孩子的耳朵有“条件”。不要盲目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出现问题。 “小耳朵”有很多问题。孩子洗澡、游泳时进水耳朵怎么办?孩子小耳朵怎么清洁?孩子耳朵发炎怎么办?张杰说,游泳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好处。在游泳时,耳朵进水是很常见的事情。由于耳朵受到鼓膜的保护,一般不会轻易进入中耳腔。此外,还可以使用耳屏。保护耳道,所以当水进入耳朵时,让水从头部一侧流出,然后将水从耳道中擦干净。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比如耳痛或耳道异常分泌物,你需要去医院。”
“对于有片状耵聍的小耳朵,不要担心。拿出来,其实可以保护鼓膜,防止小飞虫进入耳道深处。”张杰说,对于孩子来说,也要到专业机构去取耳垢,防止父母挖耳洞。在因孩子晃动造成耳朵轻微损伤的情况下。
据张杰介绍,儿童中耳炎是学龄前儿童的高发疾病,直接关系到儿童咽鼓管功能的发育,因为儿童常伴有感冒、呼吸道感染、而鼻腔内的炎症或分泌物增多等,都会导致中耳出现一些问题。中耳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需要在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另外,韩德民表示,儿童获得免疫的重要器官是腺样体。腺样体位于咽鼓管的开口处。发育过程中会出现腺样体增生,常压迫咽口是小儿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局部感染,二是咽管口受压,三是小儿咽鼓管比较宽直,容易感染。因此,当发现小儿中耳炎反复发作时,一定要考虑是否有腺样体增生。如果影响到身体或生活,就需要考虑腺样体切除术。
文章来源:《科学与社会》 网址: http://www.kxysh.cn/zonghexinwen/2021/0720/1014.html